市場人士周三表示,由于壓榨利潤微薄,加上動物飼料中的豆粕用量減少,中國大豆進口需求至少會在5月之前放緩。
中國買家4月份有待完成的大豆采購需求估計為800萬噸,低于早先預期的1000萬噸;5月份的采購需求估計為900萬噸,也低于早先預期的1000萬噸。
由于今年早些時候進口大豆激增導致庫存高企,令大豆壓榨利潤受到打壓。海關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中國進口大豆1617萬噸,同比增長16%,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國內油廠的消息人士表示,在去年底放寬疫情限制措施后,大豆需求前景樂觀,促使中國買家大量訂購大豆,今年頭兩個月的大豆進口超出預期,豆粕生產過剩,而生豬需求疲軟,給壓榨利潤帶來了雙重打擊。行業機構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24日,中國豆粕庫存為56萬噸,比一周前提高7%,比一個月前提高14%,比去年同期提高87%。
分析師表示,至少到2023年中期,國內養豬業的豆粕消費前景將保持疲軟。
盡管豆粕仍然是中國用量最大的蛋白質飼料原料,但是自從中國農業農村部前年年布減少動物飼料中豆粕用量的指導意見以來,豆粕在飼料組合中的份額穩步下降。政府此舉旨在削減對油籽進口的依賴,加強國內糧食安全。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參贊報告稱,中國計劃降低豆粕在飼料配方中的比例,從2021年的15.3%降至2022年度14.3%,到2025年進一步降低到13.5%。一些中國飼料企業已將豆粕添加率從15%降至10%。自2021年以來,養豬和養禽企業也降低了豆粕添加率以降低成本,從而削弱了大豆進口需求。
與此同時,國內生豬供過于求,而大豆價格出現上漲,也導致養豬業行業利潤受到擠壓。自2022年以來,中國養豬業一直面臨供過于求,飼料成本高昂加劇損失。
不過分析師認為目前養豬業面臨的只是暫時性的不利因素。隨著養豬和家禽生產商扭虧為盈,加上替代飼料(尤其是小麥)的價格上漲,相對豆粕的競爭力下降,預計大豆進口和豆粕消費將會恢復性增長。美國農業部參贊報告稱,行業人士預計6月和7月的生豬回報率將會提高。豬肉行業恢復盈利可能會增加豆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