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產量同比大幅增長
與2021年一樣,2022年秋冬季巴西維持“北濕南干”氣候,不同區域降雨量和大豆生長情況差異較大:中主產區和北部、東北部次產區降雨充沛,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南部產區遭受干旱侵襲,產量受損。
不同的是,今年南部產區帕拉納州的生長情況顯著好于2022年。該州雖然在產季中期出現過階段性的降雨不足,但2022年12月中旬以后降雨逐漸恢復,甚至好于歷史同期,因此巴西農業部下屬的國家商品供應公司(CONAB)在3月報告中對該州大豆產量預估為2129萬噸,符合播種前預期。而2022/2023產季巴西受旱災最嚴重的是南部產區的南里奧格蘭德州,該州自2022年11月開播以來降雨量持續處于歷史同期水平以下,略好于2021/2022產季。CONAB在3月報告中對南里奧格蘭德州的大豆產量預估為1519萬噸,雖不及預期,但仍顯著好于前一季910萬噸的產量。
綜合來看,有中主產區的豐產打底,南部產區產量同比恢復,因此2022/2023產季巴西大豆整體產量同比大幅增長,實現創紀錄的1.5億噸為大概率事件。
雖然收割期受降雨影響巴西大豆收獲進度緩慢,但截至3月上旬也已經推進過半,主產州馬托格羅索收割接近尾聲。隨著可出口大豆增加,巴西豐產的壓力在出口貼水上表現明顯。
從帕拉納瓜港出口FOB貼水報價來看,今年一季度延續去年12月中旬以來的下跌趨勢,2月底至3月初一度跌至負值,幾乎是歷史同期最低報價。同時,帕拉納瓜港出口報價和美灣出口報價差值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高達120美分/蒲式耳,引導中國等進口國將需求轉向巴西,造成近期美豆出口銷售數據疲弱。
從季節性來看,巴西出口貼水通常隨著收割壓力在4—5月探底,在此期間擠壓美豆出口從而拖累CBOT大豆價格。但今年因阿根廷大豆大幅減產對國際大豆以及制成品市場形成影響,參考2017/2018產季阿根廷減產情況,巴西大豆出口貼水反彈時間點或提前,國內油廠需關注巴西收割進度以及貼水變化以便控制采購節奏。
阿根廷大豆產量預估較悲觀
在過去的6個月里,美國農業部對2022/2023產季阿根廷大豆產量預估從期初的5100萬噸逐漸下調至3300萬噸,下調比例超過35%,已經處于最近14年的最低水平,而這種大幅下調是基于本產季阿根廷核心產區持續高溫少雨做出的。
對比2008年以來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阿根廷四個主產?。ú家酥Z斯艾利斯省、科爾多瓦省、圣達菲省和圣地亞哥-德爾埃斯特羅?。┑募訖嗬塾嫿涤炅?,2022/2023產季阿根廷降雨水平遠低于歷史同期水平。以2023年3月第2周為例,2022/2023年度四個主產省加權降雨量僅為52%,低于同為減產季的2017/2018產季的57%和2007/2008產季的60%。少雨同時伴隨高溫。2022年11月底至3月中旬,阿根廷四個主產省的加權溫度持續高于歷史均值水平。
可以說整個2022/2023產季阿根廷大豆都是在高溫少雨氣候中度過的,作為喜濕作物,降雨量過低以及墑情不足的氣候下產量下降是必然結果。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周度作物生長報告顯示,截至3月8日當周,阿根廷大豆優良率僅為2%,而差和極差比例突破70%,為歷史同期最差水平。相應地,產量預估非常悲觀,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將2022/2023產季產量預估下調至2900萬噸,阿根廷羅薩里奧谷物交易所將2022/2023產季產量預估下調至2700萬噸。
因為政府出口導向,阿根廷大豆大幅減產后對全球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豆粕和豆油上。
阿根廷直接出口大豆并不多,2021/2022產季僅出口286萬噸,不足巴西出口量的4%,在國際市場上并不起眼,但阿根廷是國際豆粕和豆油出口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豆粕為例,2021/2022產季全球豆粕市場出口規模為6844萬噸,其中阿根廷占比39%。且在阿根廷大豆大幅減產的年份,阿根廷豆粕出口也會下降,進而推動巴西和美國豆粕出口增加,支撐CBOT美豆粕價格。
全球大豆供需改善不及預期
因阿根廷大豆產量大幅下降導致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供需改善不及預期。以2023年3月USDA月報為標準,阿根廷大豆產量下調至3300萬噸后,南美四國的總產量為1.98億噸,同比2021/2022產季增加1729萬噸,但較期初預估的2.1億噸減少1540萬噸,基本回到2020/2021產季水平。
阿根廷大豆大幅減產后拉低了全球大豆的供應水平。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庫存在1億噸上下,同比增量僅100萬噸,庫銷比維持19%,與前一年基本持平。即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供需從期初預估的極大緩解逐漸調整至小幅改善。
關注大豆市場短期交易重點
今年阿根廷大豆核心產區持續高溫少雨造成產量大幅下調已經無法改變,這將在未來半年時間持續影響國際大豆市場。但阿根廷減產題材已經逐漸從交易因素轉化為背景因素,對南美天氣和阿根廷產量的交易已不是大豆短期價格波動的重心。
對于大豆市場,下一個交易主題應該是5月中旬以后對美國新作天氣和生長形勢的跟蹤。而在這之前,3—4月,市場的關注點會放在巴西豐產確定且新豆收割上市以后對美豆出口銷售的擠壓上。預計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未來1—2個月CBOT大豆近月合約走勢偏弱,從目前1500美分/蒲式耳的振蕩重心逐漸下移。
對中國市場來說,阿根廷大豆減產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更多體現在對進口成本的抬升上。但是今年巴西1.5億噸以上的絕對豐產以及9000萬噸左右的出口預估足夠保證中國的用豆需求,國際供應不再成為制約國內豆粕市場的因素。
正是基于此預估,疊加國內養殖需求疲弱,過去一個多月里,國內豆粕基差持續下跌,已經從春節后的700元/噸下跌至250元/噸附近(華南地區)。而二季度月均1000萬噸的到港量或繼續施壓國內豆粕近月基差,0元/噸甚至負值基差并不遙遠。但目前國內油廠對5月以后進口大豆買船進度偏慢,三季度進口大豆到港或存不確定性,階段性對國內豆粕基差形成支撐,需持續關注產地貼水、進口榨利和油廠買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