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
來源:
發布時間: 2023-03-29
點擊次數:
【字號:大 中 小】
屏蔽背景
要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論述,我們首先得從戰略和戰術兩者的關系說起。戰略是從全局考慮、謀劃實現全局目標的規劃;戰術是為了實現戰略所采取的具體行動或者具體步驟。簡單來說,戰略是方向,而戰術是方法。孫子說過:“策無略無以為恃,計無策無以為施?!边@很好地解釋了戰略和戰術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是未來與當下的關系。因此,保證糧食安全就是總的大方向,糧食供給則是我們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所采取的具體策略和方法,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調整。1919年毛澤東曾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寫道,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安全這個“永恒課題”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論述強調的是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的問題。進入新時代,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是我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糧食生產年年要抓緊,面積、產量不能掉下來,供給、市場不能出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關鍵是讓農民種糧有錢掙。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從人類發展來看,糧食安全是關乎生存的最重要物質基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今年7月6日聯合發布2022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已達8.28億,較2020年增加約4600萬。中國人從整體上解決了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成為一種穩態,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最大貢獻。從中國國情來看,人多地少水缺是最大的國情,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是頭等大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和水資源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和25%。人口、耕地、水資源區域分布極不均衡,“胡煥庸線”、“南水北調”與“北糧南運”是典型寫照。此外,受地理和季候風的影響,中國農產區的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各地雨量大小極不穩定,旱、澇、蟲災等自然災害多發?!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杏涊d的“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即是歷史寫照。2020年8月底,東北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三個臺風;2021年7月河南出現特大暴雨;今年8月,包括安徽、江蘇、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糧食主產區達到中度以上的氣象干旱情況,則是現實寫照?!胺e谷防饑”,是穩定糧食生產,建立國家儲備,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必然選擇?!尔}鐵論·力耕第二》早有記載,“豐年歲登,則儲積以備乏絕;兇年惡歲,則行幣物;流有余而調不足也”。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中國歷史一再證明守住天下糧倉的極端重要性。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看,能否掌控足夠的糧食資源和國際糧食貿易定價權,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在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糧食的能源屬性和金融屬性日益凸顯。1973年爆發了全球石油危機,同時爆發了20世紀以來的第一次全球糧食危機。2008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同時爆發了第二次全球糧食危機。2020年出現世紀疫情,加之后來的烏克蘭危機,30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國際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暴漲,對糧食輸入國而言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由此看來,糧食問題從來都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大戰略,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成為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狈€住農業基本盤、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糧食安全這條底線,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無論從供給、需求還是預期方面,糧食安全與穩定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均密切相關。糧安天下,農穩社稷。在國際糧食價格大幅上漲、疫情災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市場運行平穩。糧食安全成為經濟“穩中求進”的物質基礎與重要保障。從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來看,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糧食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的現代化水平,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始終是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牢牢把住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根本上要把農業現代化作為重要抓手,不斷提質增效。從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全局來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保障糧食安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底線和戰略考量。在新形勢下選擇何種戰略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難題?!耙晕覟橹鳌闭莆占Z食安全主動權,還是放棄主動“依賴進口”,是關乎長遠的重大戰略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以我為主,立足國內。作為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不可能主要依靠進口糧食解決吃飯問題。一是國際市場調劑空間有限,目前全球糧食貿易量不足我國需求量的一半,且出口糧源集中在少數國家,“買不買得到”無法保證;二是國際市場定價權掌握在糧食輸出國和國際大糧商手中,大量進口糧食需要付出巨額代價,“買不買得起”無法保證;三是進口糧主要通過散裝海運,運輸通道安全風險大,“運不運得回”無法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確保產能,科技支撐。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首先要藏糧于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有效灌溉面積為10.37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一半多一點,“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要確保產能,守住耕地紅線是重要的前提,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是重要保障,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是重要的途徑。其次要藏糧于技。在耕地、水等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糧食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種子安全,糧食才能安全。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糧食安全關鍵是種業安全。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種業科技創新。明確方向和目標,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要在嚴格監管、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快推進生物育種研發應用。適度進口糧食。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壓力大,適度進口糧食是必要的。一方面,調節品種結構,如適量進口強筋小麥、弱筋小麥、啤酒大麥等專用糧以彌補國內不足。進口玉米、大豆等谷物和豆類以彌補國內飼用糧和油料、豆粕等供求缺口。另一方面,平衡年度間市場供求。糧食生產主要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年度間糧食豐歉和價格波動需要通過糧食進出口和國家儲備來調節。但要避免大量進口沖擊國內市場。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痹诟財盗坑邢薜那闆r下,種什么,種多少,必須有所取舍。首先要“??诩Z”,優先保障水稻和小麥生產。其次是“保谷物”,在保稻谷、小麥的基礎上,還要保玉米。近年來,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長很快。同時,按照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要求,要量化“兩個指標”。一是做到“谷物基本自給”,保持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二是做到“口糧絕對安全”,稻谷、小麥的自給率能基本達到100%。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硬指標,也是硬約束。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中國已經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用事實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來源:學習強國